Python udp网络程序实现发送、接收数据功能示例

yipeiwu_com6年前Python基础

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 udp网络程序实现发送、接收数据功能。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,具体如下:

1. udp网络程序-发送数据

创建一个基于udp的网络程序流程很简单,具体步骤如下:

  • 创建客户端套接字
  • 发送/接收数据
  • 关闭套接字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代码如下:

#coding=utf-8

from socket import *

# 1. 创建udp套接字
udp_socket = socket(AF_INET, SOCK_DGRAM)

# 2. 准备接收方的地址
# '192.168.1.103'表示目的ip地址
# 8080表示目的端口
dest_addr = ('192.168.1.103', 8080) # 注意 是元组,ip是字符串,端口是数字

# 3. 从键盘获取数据
send_data = input("请输入要发送的数据:")

# 4. 发送数据到指定的电脑上的指定程序中
udp_socket.sendto(send_data.encode('utf-8'), dest_addr)

# 5. 关闭套接字
udp_socket.close()

运行现象:

在Ubuntu中运行脚本: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在windows中运行“网络调试助手”: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2. udp网络程序-发送、接收数据

#coding=utf-8

from socket import *

# 1. 创建udp套接字
udp_socket = socket(AF_INET, SOCK_DGRAM)

# 2. 准备接收方的地址
dest_addr = ('192.168.236.129', 8080)

# 3. 从键盘获取数据
send_data = input("请输入要发送的数据:")

# 4. 发送数据到指定的电脑上
udp_socket.sendto(send_data.encode('utf-8'), dest_addr)

# 5. 等待接收对方发送的数据
recv_data = udp_socket.recvfrom(1024) # 1024表示本次接收的最大字节数

# 6. 显示对方发送的数据
# 接收到的数据recv_data是一个元组
# 第1个元素是对方发送的数据
# 第2个元素是对方的ip和端口
print(recv_data[0].decode('gbk'))
print(recv_data[1])

# 7. 关闭套接字
udp_socket.close()

python脚本: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网络调试助手截图: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更多关于Python相关内容可查看本站专题:《Python Socket编程技巧总结》、《Python数据结构与算法教程》、《Python函数使用技巧总结》、《Python字符串操作技巧汇总》、《Python入门与进阶经典教程》及《Python文件与目录操作技巧汇总

希望本文所述对大家Python程序设计有所帮助。

相关文章

Python操作Redis之设置key的过期时间实例代码

Expire 命令用于设置 key 的过期时间。key 过期后将不再可用。 r.set('2', '4028b2883d3f5a8b013d57228d760a93') #成功就返回...

Python3中urlencode和urldecode的用法详解

在Python3中,将中文进行urlencode编码使用函数 urllib.parse.quote(string, safe='/', encoding=None, errors=N...

Python控制多进程与多线程并发数总结

Python控制多进程与多线程并发数总结

一、前言 本来写了脚本用于暴力破解密码,可是1秒钟尝试一个密码2220000个密码我的天,想用多线程可是只会一个for全开,难道开2220000个线程吗?只好学习控制线程数了,官方文档...

如何利用Pyecharts可视化微信好友

如何利用Pyecharts可视化微信好友

前言 最近在研究 pyecharts  的用法,它是 python 的一个可视化工具,然后就想着结合微信来一起玩 不多说,直接看效果: 环境配置 pip ins...

Windows下的Jupyter Notebook 安装与自定义启动(图文详解)

Windows下的Jupyter Notebook 安装与自定义启动(图文详解)

【听图阁-专注于Python设计】小编注:如果不是特殊需要建议安装 Anaconda3 即可,自带Jupyter Notebook 。 手动安装之前建议查看这篇文章:/post/1351...